金陵是南京的古稱,公元前333年,楚威王熊商于石頭城筑金陵邑,金陵之名源于此。公元229年,吳大帝孫權在此建都,金陵從此崛起,使中國的政治中心走出黃河文化板塊的格局,引領了長江流域及整個中國南方地區(qū)的發(fā)展,長期是中國南方的政治、經濟、文化中心 。六朝時,作為中國的經濟、文化、政治、軍事中心的金陵,人口已達28萬戶,人口超過百萬,是世界第一個人口超過百萬的城市,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。
“江南佳麗地,金陵帝王州”,金陵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(fā)祥地,歷史上曾數(shù)次庇佑華夏之正朔,是中國四大古都中唯一未做過異族政權首都的古都,被視為漢族的復興之地,在中國歷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和價值,深遠的影響了中國歷史的進程,衣冠南渡使?jié)h民族在金陵保存了華夏文化之正朔,被歷代所傳誦。
金陵是中國古典文化和風雅文化的代表城市,象征著古典中華文明,有“天下文樞”之稱,金陵和羅馬并稱為“世界古典文明兩大中心”,金陵文化在人類歷史上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。朱偰先生在比較了金陵、長安、洛陽、燕京四大古都后,言“此四都之中,文學之昌盛,人物之俊彥,山川之靈秀,氣象之宏偉,以及與民族患難相共,休戚相關之密切,尤以金陵為最。”
在“因山立號”說中,“金陵”原本是鐘山最早的名稱,后來成為南京的地名。陵,作為名詞有二義。一為《說文解字》上講的“大阜”,就是較高的山。二是借用為帝王的墳墓。古人把山陵比作最高統(tǒng)治者,帝王的去世稱為“山陵崩”。帝王墳高起像一座山,建墳往往是在帝王活著的時候,為避不吉,諱稱為陵或山陵。
“金陵”原是山名,“陵”作“山陵”解。金陵,就是現(xiàn)在的鐘山,又稱蔣山、紫金山。《輿地志》說:“蔣山古曰金陵山,縣之名因此山立”。當時很多地方都以山名做地名,陵就是山,金陵就是金色的山。在“金陵”之后加一個“山”字,已是后來的習慣了,古時應該就是叫金陵。鐘山頂上的巖石泛紫色,類赤,所以稱金陵,其名因山石顏色而來,而其實山上并無金礦?!敖鹆辍敝敖稹?,作金色解,其實是指銅的顏色,而非黃金。銅也稱赤金,我們現(xiàn)在把純銅稱為紫銅。這與后人稱其為紫金山是一樣道理。當然,如果要按現(xiàn)在的認識,就應該是“銅色之山”了。
“金陵”二字最早用于城名是在戰(zhàn)國時期。古代地方志記載,公元前333年,楚威王打敗越國,殺越王無疆,盡取越國奪取的吳國的地域,而在石頭山(今清涼山)筑城,稱為金陵邑,或石首城。那時的鐘山叫做金陵山,她的余脈小山都還沒有自己的名字,石頭山當時是金陵山余脈的一部分,所以這座建在石頭山上的城邑就被命名為“金陵邑”。唐代《建康實錄》對此有明確記載:“因山立號,置金陵邑”。
南京的眾山屬寧鎮(zhèn)丘陵,這一帶山嶺都不算高,400米以上的就更少,鐘山以海拔448米高度雄居第一,相對而言,可謂巍巍鐘山了。高山對人類生活有很大影響。原始崇拜中的一種重要形式就是高山崇拜。原始人認為,高山是神靈的居所,也是人類與天神溝通的途徑,她具有神秘和靈驗的特性。
所以人類一直對高山滿懷敬畏之情。各地區(qū)居民在自己生活的區(qū)域選擇一座高山作為崇拜對象,以滿足心靈的寄托。古人把一個地區(qū)有聯(lián)系的眾山之首稱為“祖山”,作為地區(qū)的標志,鐘山就具有這樣的地位,她是南京地區(qū)居民心目中的圣山。鐘山的古稱“金陵”在這一地區(qū)是神圣的。楚國地名往往用“陵”,就是高山崇拜的必然結果。楚威王選用祖山為邑立名,符合古人命名城邑的習慣。
由于當年的長江還在清涼山的西麓下流過,金陵邑臨江控淮,形勢十分險要,所以楚威王選在這里置金陵邑,欲借長江天塹為屏障以圖謀天下。金陵邑是南京歷史上年代僅次于越城的第二座古城。從城區(qū)結構上看,她貌似小城堡;但從性質講,已和越城迥然不同,她是一座具有行政區(qū)治所性質的占城,標志著南京設置行政區(qū)劃的開始,也是南京稱為金陵的發(fā)端。當時的“金陵邑”只是個具有軍事意義的小城堡,城市雖然規(guī)模不大,但她卻是南京設置行政區(qū)劃的開始,也是南京稱為“金陵”的發(fā)端。而由于“金陵邑”險要的地理位置,隨著此地影響力的越來越大,“金陵”之名也越叫越響。